第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应当使用普通话或者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的,有下列情形,可以使用方言:
(一)国家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组织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
(二)地方戏剧、曲艺、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三)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广播电视播音确需使用方言的,应当报经国家或者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并在规定时间内播放;电视中播放的,应当加配规范汉字字幕。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一)各类名称牌、指示牌、标志牌、招牌、标语(牌)等牌匾用字;
(二)各类公文、公务印章、信笺、信封、档案、合同、广告、公务名片、票据、报表、宣传材料等用字;
(三)各类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用字;
(四)各类企业名称,国内销售的商品名称、包装、标志、说明等用字;
(五)各类电子屏幕用字;
(六)各类汉语文教材、讲义、讲稿、试卷、板报、板书等用字;
(七)各类证件、徽章、旌旗、奖状、奖牌等用字;
(八)广播、电影、电视等用字;
(九)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处方、检验报告等用字;
(十)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等用字;
(十一)公共场所用字,建筑物及其他设施面向公众的用字;
(十二)山川、河流、岛、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以及路名、街名、巷名、站名、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名称用字;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下列情形可以保留、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历史名人、革命先烈的手迹;
(三)姓氏中的异体字;
(四)老字号牌匾的原有字迹;
(五)已有的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六)已注册的商标用字;
(七)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用字;
(八)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的用字;
(九)涉及港澳台与华侨事务确需使用的情形。
第十五条 新作手书招牌或者为公共场所题词,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已有的题词和手书招牌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应当在适当的位置配有规范汉字。
人名用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第十六条 公共场所用字,地名标志牌、建筑物及其他设施面向公众的用字,应当规范完整,缺损时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拆除。
在广告中不得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和窜改成语的谐音字。
第十七条 《汉语拼音方案》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可以单独使用汉语拼音。
各类名称牌、指示牌、标志牌、招牌、标语(牌)、广告牌等牌匾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对规范汉字加注汉语拼音的,应当加注在汉字的下方。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使用外国文字名称的,应当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
公共场所用字,建筑物及其他设施面向公众的用字,确需使用外国文字的,应当与规范汉字、汉语拼音同时使用。
第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培训工作,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把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使用普通话和推行使用规范汉字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不规范用语用字行为提出批评,并有权向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投诉,提出意见和建议;接到举报投诉的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予以答复。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工作的宣传报道,对社会用语用字的行为进行督促,对违法使用语言文字的行为予以批评。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组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单位等违反本办法规定用语用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pthcs/cyzd/2019-07-2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