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通话字词 > 学习资料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一)

学习资料 2019-08-04 19:22:51 方言   普通话

说  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 ,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  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 b方)

二、这

  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  
    (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 b方)

三、数  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
  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
  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
  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
  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

五、给

  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
  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

六、能(善于)

  “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d方)
  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d方)
  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  
  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  
    (选择a≠b* a=b方)

七、能(可以)

  “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d方)
  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 a=b方 c方)
  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 a=b方 c方)
  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选对a* b方)
  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 a=c方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 b方)
  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 a=b方)
  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

八、来、去

  “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b* c方)
  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b* c方)
  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 b* c方)
  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趋向不同”c*a=b方d方)
  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  
    (选对a* b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zc/xxzl/2019-08-04/1116.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