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话教学改革思考

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丽颖 培训研究 2023-10-15 12:12:28

  摘要: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而普通话课程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师范院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文以普通话教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对普通话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径,为相关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话教学;教学改革;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全面推进。《方案》中同时还指出,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而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学习汉语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而如何破解课程思政存在的这些现象,也是当前普通话教学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寻找到有效的破解途径。

  一、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担负着延续文明的重要责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推动着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让教师从知识技能传授的角色定位,转变为承担塑造灵魂的使命担当。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首先,要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主体意识,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教师应对自身的职业担当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有准确的把握,对育人育才相结合的辩证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对自身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有自觉的觉醒。

  在当前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重视度不足,开展教学时积极性不足,这是导致课程思政“表面化”的主观因素。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与思政理论素养的统一,而各专业课程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深厚但思政理论素养参差不齐,这是导致课程思政“硬融入”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途径也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系列讲话、学习文件精神、参加学校培训和移动学习平台的优质网络资源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增强理解认识、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用深厚的理论学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使命担当的责任感。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般的隐性教育作用,其着力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既是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包括,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在挖掘”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专业课程的“外在输入”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的是普通话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内在挖掘”和“外在输入”的内容供给探索。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将其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例如,在普通话教学既定训练材料中,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普通话语音基础、作品朗读、即兴口语表达三大部分,而这三大部分的既定训练材料中就蕴含着大量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将在传授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知识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

  (一)语音基础训练材料

  在普通话语音基础训练中,其呈现出自身独具的特色,它简单、清楚、表达力强,声调变化鲜明,具有高低起伏的音乐色彩,富有节奏感,表达作用更加准确而丰富。因此,在普通话教学初期,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与了解,本身就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刻再认识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而声韵调基础训练中也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声韵调训练阶段古诗词被作为规定训练材料,而以往在这个训练阶段,教师仅仅停留在对声母韵母发音和声调变化的规范与否的目标练习上。要想实现普通话教学课程思政,教师还应充分抓住此阶段练习材料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表达爱国之心,或表达忧国之思诗句脍炙人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反映人生观、价值观的经典诗句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也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古诗词作品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仁爱、守信、正义的思想精华,在优美的诗韵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对古诗词表达情感、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的分析中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二)作品朗读训练材料

  在作品朗读训练材料中,教师也恰恰可以很好地实现普通话教学中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实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为例,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比如,朗读作品《白杨礼赞》体现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政元素。《白杨礼赞》是作家茅盾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以西北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赞美他们的朴实、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上进、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对该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带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这种具有特殊时代感的作品,也是在专业课堂主阵地开展党史教育的好时机。又如,朗读作品《中国的牛》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的思政元素。文中写到:“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作者以该作品赞美了中国的牛沉沉实实、勤勉不息的品格,也用中国牛的品格暗喻中国人朴实、礼让的优秀品质,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因此,在朗读作品训练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国精神中伟大奋斗精神,还能让学生明白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未来的美好生活也是要靠奋斗来实现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23-10-15/1818.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