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词不是普通话的特有现象,在北方话特别是北京话、东北话里都普遍存在,但是南方人对儿化词不习惯,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儿化词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淡化原有的词义,起着“轻描淡写”的作用。例如表示“小、轻、细、弱”的意思,就常常用儿化的办法。像名词的“旮旯儿、胡同儿、背心儿、手绢儿、药面儿、雪花儿、皮筋儿、牙签儿、泡泡儿”,动词的“玩玩儿、使劲儿、打盹儿、拐弯儿、一路小跑儿”等。儿化还常常体现着“喜爱、偏爱”的感情色彩,如“小猫儿、小鸟儿、玩意儿”,当然有时候还表示“轻蔑、嘲弄”的态度,如“小偷儿、撒酒疯儿、说瞎话儿”。儿化有时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例如“头”指“脑袋”,“头儿”指“头领、领导人”;“尖”是形容词,“尖儿”是名词;“盖”是动词,“盖儿”是名词,“盖盖儿”就是个动宾词组了。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语,事实上,现代汉语的儿化趋势是逐渐减少的。例如没有区别词义作用的“上班、上班儿,红灯、红灯儿”,就没有必要儿化了;新兴的词如“电脑、手机”就都不儿化(“伊妹儿”是音译词,另当别论)。为了便于南方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了测试用的必读儿化词,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pthcs/zcjh/2019-07-2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