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教师提高语言能力对课堂教学的促进
在提倡能力锻炼、推进翻转课堂的教改大背景下,实践课程或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增加几乎成为所有教师思考与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互动性确实是一堂课气氛是否热烈的决定性因素,它是学生自觉参与度的一个明显指征。能参与是基本要求,爱参与是成功关键。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在保证与授课内容关联的基础上,可操作性是前提,应选择确实需要实际训练并具有较大发挥空间的片段作为实践内容,普通话作为一门天然的实践性课程,百分之九十的教材内容都符合这一要求,这是优势所在。可供训练的素材多同时也带来了选择上的无序性,学生的特长与偏好各不相同,也不便作为选择标准,那么“易于参与”这一标准就是最为合适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最偏爱自身的创作的,所以在普通话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创作素材来进行实训是较易达到最佳效果的。以教材为例,再编制各种符合训练要求的小素材,如包含轻声的话语练习、平舌音和翘舌音的诵记口诀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符合要求的基础上编写出既琅琅上口又幽默易记的诗句。编写的实践的结果说明学生很有热情,潜在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一个小小的实践环节却需要普通话教师的大量投入。量身定做要求、帮助实践、正确评判、合理引导都建立在语言能力这一基础上。
本文中所提的教学语言的熟悉感是特指学生自己的本土方言。无论是作为对比研学还是调节倦怠周期,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就是最好的来源。
对普通话教学最大的误解,可能就在于认为教普通话就是要忘记方言,这本身是不符合语言规律的。语言的形成和稳固期在儿童时期,定型之后非常难以改变;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环境,能拥有单一的、真空般只存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把普通话与方言绝对对立起来并不利于普通话的学习。除了极少数具有语言天赋的人之外,大部分人的母方言是难以根除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将母方言适当地利用起来而不是徒劳地想抹杀它。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起初只是偶尔作为调节气氛工具的本地方言逐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让学生自行有目的地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分类别地进行搜集和对比,记忆会深刻得多。再如,学生学习甄别古入声字时,方言读音会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通过教师朗读学生听辨、学生自己朗读、自行甄别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从实用方法的角度掌握了古入声字的甄别,又以自己的母方言为工具辅助了普通话的相应练习,可谓一举两得。
引入方言辅助普通话教学的困难,在于学生的来源广泛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同时精通多种方言是超标准的要求,但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较长时间地关注本地方言,应当还是可以基本胜任的。
3 引导作用
普通话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还能对一部分普通话基础较好或勤于思考的学生形成有益的引导。或是引导他们对更规范的普通话有所追求;或是引导他们梳理以地方语言为表征之一的地方文化;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从对比、启发、自创等这样的实际训练中初步领悟到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汉语言文学本是语言与文学并重,而现实的情况是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大大多于喜欢语言的学生,除去学科本身特点带来的影响,方法不得当,无法引导兴趣合理发展也是原因之一。学生首先是难学懂,其次是难记住,还有就是没兴趣。在引导可以发展的部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是最好的宣传。希望表达能力有进步的可以得到标准的示范,单纯希望解惑和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指导,兴趣方向尚无指征的可以吸引其拓宽知识视野,真正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得到方法的指引。
普通话教师能说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多方面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无疑将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本身的魅力要依赖教师这一直接载体才能实现。是谓规范正其音,生动引其神,多面动其意,深厚坚其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21-09-02/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