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与方法的思考
(二)、适当调整总体分值比例的建议
目前《普通话测试大纲》(以下间称《大纲》)规定的分值比例是这样的:一、读单音节字词10分;二、读双音节字词20分;三、朗读30分;四、判断10分;五、说话30分。其中一、二项纯属语音(音节和音节连读)分值,第五项说话的语音分值也占20分,只有第三项朗读所占的语音分值不好确计。我们不妨用排除法对第三项的语音分值作大概的估计:该项一共有6个评分标准,只有2(漏读增读)、4(停顿、断句不当)、5(语速过快或过慢)、6(超时)不属语音(音节和音节连读)考察,若以该项的总分减去非语音考察分即是该项的语音分值。假定一个中等程度的应试者参加测试,一次漏、增读8个字(应该不算少了)扣0.8分,停顿、断句不当5次扣5分,语速过快或过慢与超时各扣1分,非语音扣分累计也只7.8分。该测项共30分,扣除7.8分,该测试者的朗读测项中语音分值仍有22.2分,占该项总分的74%。如果将五项测试内容中的语音分值累加起来,共计72.2分,这一分值比例就约近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总分的3/4了。如果刨开判断项10分,纯语音(音节和音节连读)考核分值占普通话水平测试总分值的80.2%,只有19.8%是考察语音之外的普通话内容,这一比例显然是值得商榷的。我们都知道,规范语音并不是普通话的全部内容,我们也从未见过一个只教普通话声韵调和音节发音的老师能真的教会学生说普通话。普通话的内涵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是一个人普通话交际应用能力的测试,过分地偏于语音权重显然容易忽略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察,从而“水平”的检验也就难以落实了。
当然,语音的考核还应该是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音节和音节连读是起码的基本功,可是孤立的音节与语流中的音节并不是同一回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死的,后者是流动的、活的。在具体测试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应试者在读词语时很顺利,几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可一旦进入说话项时就几乎成了另一个人:当他顾及到语音时就话不成句、断断续续,当他顾及到表达连贯时就方音百出,这证明规范语音的真正掌握也必须在活的语流之中。上述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根本问题正是缺少普通话交际的实践,而普通话水平的衡量恰恰应该是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衡量。
根据上述理由,我们的倾向是从测试的总体权衡上减少字词项的分值比例,扩大说话项的分值比例,取消“判断”项,将该项的分值移入“说话”。
二、普通话测试分项设计的思考
(一)、“读单音节字词”与“读双音节词语”试项设计的思考
1、存在的问题
在数年的测试实践中,我们接触了数百份不同的试卷、上千名测试对象,我们认为这两个测试项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1)、此两项卷面的设计对普通话声、韵、调的覆盖率均有一定的要求,而异读现象却是普通话不可回避的事实。在双音节词语中因为语素的相互制约,异读受到控制,可在单音节字词中完全没有制约的条件,只要是异读就存在一定的任意性。1985年修订的《普通话一读词审音表》共收异读字256个,看似不多,但在现有卷面上出现的频率却并不低,试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读单音节字词”的两份样卷为例:Ⅰ型样卷除去轻声异读外,尚有洗、炸、思、沙、亲、胖、空、分8个异读字;Ⅱ型样卷除去轻声异读外,尚有缩、思、撇、臊、否、蚌、晕、巷、佛、上10个异读字,占10%。按Ⅱ型卷声母的出现率1-7次、韵母的出现率1-5次来衡量,10%的比例足以左右单音节字词声韵母规定的覆盖率。
(2)、字是书写用的符号,作为书写形式的汉字与口说的普通话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民”、“言”、“语”、“习”、“丰”等均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尽管如此,这些“字”在正常的普通话语流中从不会单独使用,独立出现在普通话中的只能是词语。既然这些“字”不会在普通话中单独出现,那么这些非普通话成分也就不宜作为普通话测试的内容。阅读《大纲》的Ⅱ型样卷第一试项,卷面共出现旅、思、镖、否、暂、凝、罐、翁、巷、庸、迥11个普通话不能独立成词的单“字”,这说明我们在该考项的设计上还有欠科学的成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qzgl/2019-08-16/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