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测试研究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几点思考

测试研究 2019-08-17 21:39:42 普通话测试员

  摘要:在实践中,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思考有两点:一、制卷问题:第一部分读单音节字词,过于拘泥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不能反映真正的普通话水平;第三部分所选文章,与其它国内外的语言水平测试相比,对大部分应试对象而言具有偶然性、偏于文科、现代的应用文章较少。二、测评标准部分:建议给每份试卷制定标准读音答案;建立等级评分标准音像模版;对测评实行计算机标准化信息管理,便于规范化管理和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实施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自从1994年开始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逐步,有利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对于初步涉及普通话这一新领域的一位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讲,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外行人看内行的特殊感受和体会,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商。

  一、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卷方面: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卷涉及到很多专业技术问题,单字和词语部分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要求制作的(以下简称大纲),国家测试中心对所选用的词语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如何通过一张试卷,将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准确的反映出来,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目的是“测试普通话水平”,是指导制卷工作的中心思想。何谓“普通话水平”?据国家语委专家李宇明的意见,偏向于下面的第二种解释:一种为人们掌握普通话这一系统语言的水平,包括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第二种解释为普通话水平是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这不仅牵涉到对普通话语言系统的掌握,而且还牵涉到各种交际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不应是文化水平的考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监测和评定。

  1.关于试卷的第一部分

  普通话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是经济开放人流物流的结果,普通话的普及根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带动了语言、语言又作用于经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语言只有交际才有价值,不用于交际的语言只是交际的备用系统,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在我们的测试卷中(以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一书中的试卷为例,以下简称“试卷”)发现,在第一部分读单音节字词中有一部分字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有一部分难字和偏字。

  以交际实用的态度审视,应该如何在尽量满足大纲的要求下,根据有些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制定音节的出现率。比如说“翁”字的出现是为了考察“W”和“eng”的发音“ueng”,但和此音节有关的音节在大纲中只有“翁”一个字,所以“翁”的出现率比其它字要高的多。这完全可以用“文”、“蒙”等考察相应的声母韵母,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大纲。

  另外,出现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相对较少用到的偏字、难字,是否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代替?这样可以消除应试者读生字时的紧张状态,更公平的反应应试者普通话的水平。如用“走”可以代替“邹”,“顺”可以代替“舜”,“训”可以代替“荀”,“砍”可以代替“槛”,“他”可以代替“沓”、“撇”可以代替 “苤”、“败”可以代替“稗”,“痛”可以代替“佟”, “课”可以代替“磕”,“香”可以代替“襄”,“赞”可以代替“簪”等。试卷的难度将影响分数,但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受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只是反映了应试者某一方面的文字水平。在测试中发现,试卷第一部分和第三、第四部分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常见到有些应试者,其普通话讲得很好,单只是因为没有读好第一部分(或者只是因为未来得及查好生词),就影响了总的测试成绩。何况即使考相应的文化程度,则在朗读说话等项目中就能反映出来。所以如何在满足大纲要求的同时,尽量采用实用的常见字,这样既反映普通话的发音,又不会因对生字词的掌握偏差而影响考试成绩。相比起来,第二部分的词语部分显得较为科学实用,而学生的错误率明显低于第一部分,其成绩于第三和第四部分也比较相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qzgl/2019-08-17/1427.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