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说明的是,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例如主要元音舌位趋向中央(名牌儿、玩意儿)。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例如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变为浊塞音、浊塞擦音、浊塞擦音声母(我的、巴结、斧子、衣裳)等。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记忆和读准《纲要》中“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的轻声词,就能有效提升普通话水平。
三、语调自然是重点,在训练中应注意克服“语调偏误”
“语调偏误”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等级水平“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并且短时间内很难纠正。《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中,对什么是“词语偏误”作了这样的描述:“重音不当,词的轻重格式不对,声调有系统性缺陷,句调不自然,语速不当等”。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被评定为二级甲等的应试人,“词语偏误”是比较明显的。我们曾对20个测试磁带进行过分析,其中从一乙到三乙共五个等级,各取四个,重点分析、比较江淮方言区的应试人在朗读短文时语音造型和“语调偏误”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语音造型的失误越多,语调偏误的程度越严重。②轻重音处理不当,是形成语调偏误的因素之一。③遗留江淮方言句调的节律特征,是造成“句调不自然”的重要原因。朗读短文、命题说话,要特别注意在语调等方面符合普通话的规范。对江淮方言区的人来说,要想准确把普通话语调首先在轻重格式上下功夫:
1、掌握好词的轻重格式。普通话水平测试专家宋欣桥说“掌握普通话词汇的轻重格式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每个字声韵调不折不扣地读出来,语感上并不自然,甚至感到很生硬,不像纯正的普通话。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处理不当,违背了普通话词语的轻重格式。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大多数是最后一个音节读为重音,即双音节词语绝大多数读为“中·重”的格式,三音节词语大多数读为“中·次轻·重”的格式,四音节词语大多数读为“中·次轻·中·重”的格式。其中,双音节词语在普通话词语总数中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45000条词语(含词组、成语)中,双音节词约35000条。所以说,掌握好普通话双音节的轻重格式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双音节词语除了“中·重”格式外,还有一小部分读后轻。读后轻的词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词语收录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该表中的词语必须读轻声。第二类为“重·次轻”的格式。这一种格式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轻读音节标注声调符号,但在轻读音节前加圆点,比如“当铺”、“斧头”、“体谅”、“因为”。还有一部分词语虽未明确标注轻音,但从语感上可以处理为“重·次轻”格式,如“安稳、待遇、气候、太阳”。这类词语一般轻读,偶尔重读,读音不太稳定,称之为“可轻读词语”。语言学界已有专家整理出“重·次轻”词语表,学习者可以参考练习。掌握轻声词语是学习普通话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普通话标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掌握好句子的轻重,注意语句总体音高变化。普通话的句调首先表现在语句的高低升降曲折等变化上。句调的节律特征在普通话中地位十分突出。语音学家对此作了很好的归纳,认为语调是语言节律的总和。节律不仅不表义功能,而且是丰富语音表现力的手段,不同方言区的人,用什么节律来丰富语音的表现力,必然带有或多或少的方言色彩——“方言语调”。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如果对普通话节律不敏感,就会使用“母语”的节律特征来表达,说起话来,就会让人觉得“南腔北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人把语气词读得很重;有的人朗读句子里,出现“字化”现象,比如“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流到河中间去”,字字调值读到位,听起来很别扭。说普通话的人,肯定不会这样说。可见掌握好句子的轻重节律是不可缺少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pthcs/zcjh/2019-07-2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