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与交通运输系 陈静媛 培训研究 2023-10-05 11:27:01

  (一)高职院校对普通话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理论知识教学等方面,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近年来,在加强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转变,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缺少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普通话教学师资薄弱、课时量偏少,加上缺少正确的引导,直接制约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对普通话教学认识有偏差

  高职学生入学前的普通话水平,大多源自于小学、中学阶段接受的语文教育。[1]许多学生觉得自己从小就讲中国话,抱着“能交流,对方能听得懂就可以”的态度,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主观弱化了。学生缺少了自主学习的动机,在部分场合,说普通话甚至还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嘲讽,普通话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情况下被轻易地淡化。殊不知,“会说”和“用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态度上的忽视,使得部分学生对普通话课程学习欲望不高,主动性不强,以“不挂科”为主要目标。同样,对于普通话等级测试,也只是临时抱抱佛脚,背背题,只要考试合格能拿到证书就行。

  (三)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因为学生自身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不同,普通话水平也差别很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很高,普通话基础比较好;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日常生活大都用方言交流,很少说普通话。人们常说“乡音难改”,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乡话的影响,而家乡话对普通话往往具有“负迁移”作用。母语方言强大的“惯性”,使学生找不到可以确切对应家乡话意思的普通话词汇和表达法,直接影响其口语表达。[2]面对一个普通话水平差距较大的班集体,千篇一律用“同一套备课方案、同一种模式”来教学,改掉根深蒂固的“方言顽疾”,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普通话课程的任教教师必须区分学生普通话水平与层次,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四)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班额大,课时量少。面对来自不同地方、多种方言夹杂、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在较短的授课时间里,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针对“大多数学生”,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大部分的教学也只停留在基本语音知识的认识上,学生普通话水平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设的相关课程为《演讲与口才》,涉及全校所有专业,一周两节,开设时长为一学期。在短短一学期共30节课的时间里,老师既要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说普通话,还要指导普通话较好的学生发挥特长,在演讲方面有所提升。这往往给任课教师造成较大的授课难度,也往往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普通话教学投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普通话课程教学任务大多由大学语文教师兼任,[3]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缺少专职授课教师,缺乏合理的考核标准,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授课团队的梯队建设亟待加强。同时,普通话是一门语言训练课程,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门用于普通话教学的语音教室和教学软件,对于学生实际交流中容易犯的错误很难及时发现和纠正,达不到提升学生实际语言应用水平的目的。普通话教学与现阶段的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教学现状,应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如何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进行有益探索,力求在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上大胆尝试,取得突破性成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23-10-05/1757.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