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立时性平定,需要两个以上的测试员商定评判结果,要求测试员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搞好测试工作。千万不能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也不能各行其事,主观盲目定性评分。
(三)轻松愉快的测试氛围。
普通话测试过程是有声音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试者进入气氛严肃的考场,或多或少会产生紧张的心理,有的人连最常用的字都会念错,朗读、说话磕磕巴巴,缺少应有的流畅度。测试员在谨慎细心工作的同时,要始终微笑面对考生,以客观公正形象、给予对方认同感和自信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应试者充满自信和好感,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以便应试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水平。
二、掌握科学方法。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技术性高、专业性强,要求测试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即掌握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知识。
科学的方法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方法也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
1、普通话及语言学相关知识。首先,应该掌握普通话基础知识。只有熟练掌握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才可能判断应试人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使用是否准确、规范。讲不清语言知识,就无法很好地示范辅导,并准确纠正应试者存在的问题。其次,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可使测试员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审视语言现象,找出错误和缺陷,发现规律,避免了琐碎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抓住本质,进行科学地判断,使评判更客观更准确。同时熟练掌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了解命题意图、测查目的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的各项扣分标准。快速、科学地区分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提高测试判断的准确性。
2、方言知识。方言知识对做好测试工作起到很大作用。熟悉某一地区方言,就可能在测试中掌握主动性,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对应试人可能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找出普通话和方言的对应规律,发现应试人出现的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避免盲目性,提高测试效果。
(二)科学操作。
实践证明:作为测试员,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迅速地判断正误。自己能够熟练、准确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不够的,虽然可以给应试者作示范,但不一定能分辨应试者的错误所在和错误类型,也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改正方法。一个合格的测试员,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熟练运用记音符号能力、分析归纳错误音类的能力。要求测试员面对应试者的语言面貌,无论是好是坏,是错误是缺陷,都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既提高了测试员自己的理论素质,也有助于析音辨言能力的提高。因而根本性地提高普通话测试的质量。
测试是凭测试员耳朵主观感受应试人的发音状况,去捕捉稍纵即逝的语音,尽可能排除自己固有方言的干扰,迅速捕捉应试人的方言和带有缺陷的语音,并迅速有效地记录下来作为科学评定应试人的实际语音水平的依据。
(三)测试能力。
要求测试员具有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把握“定量”与“定性”、“精确”与“模糊”、“宽”与“严”的关系。测试员对应试人的失误进行准确定量、定性的分析是确保测试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保证。测试过程是一个主观性的判断,在实施“可操作性”方法时,很容易出现以“定量”代替“定性”的情况。反之,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就往往出现评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任意性,同一应试者在不同测试员面前得分不同,甚至等级不同。事实证明,用“定性”代替“定量”,测试员就难以把握和操作。用“定量”代替“定性”就失去了对应试人总体语言面貌的把握。因此,要求测试员应该把握科学的辩证方法,“定量”是“定性”的基础,而“定性”是“定量”的概括和总结。
“精确”和“模糊”也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在测试过程中,要求测试员有些需要精确,如错误和缺陷问题,平翘舌问题、方音语调问题等;有些需要模糊,如评分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就可以了,两位后的数据对评定等级就没什么意义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qzgl/2019-08-21/1459.html